牙不疼了但臉腫了可能是由于炎癥未完全消退、間隙感染、過敏反應、頜骨囊腫破裂、惡性腫瘤等情況。
1. 炎癥未完全消退:牙齒疼痛時炎癥處于活躍狀態(tài),即便疼痛緩解,炎癥可能還未徹底消除。比如牙髓炎、根尖周炎等,牙髓或根尖周圍的炎癥滲出物可能還存在,會繼續(xù)刺激周圍組織,導致臉部腫脹。隨著身體對炎癥的進一步吸收,腫脹才會逐漸消退。
2. 間隙感染:牙齒周圍的炎癥擴散到面部間隙,引起間隙感染??谇粌?nèi)的各個間隙相互連通,炎癥容易蔓延。例如智齒冠周炎,炎癥可擴散到咬肌間隙、翼下頜間隙等,導致相應部位的臉部腫脹,即便牙齒疼痛減輕,間隙內(nèi)的感染仍會使臉腫持續(xù)。
3. 過敏反應:某些人可能對治療牙齒時使用的藥物、材料過敏,或者食用了導致過敏的食物等。過敏反應會使臉部血管通透性增加,液體滲出,引起腫脹。即使牙齒本身的疼痛原因已去除,過敏引發(fā)的臉腫依然會存在。
4. 頜骨囊腫破裂:頜骨內(nèi)存在囊腫,當囊腫破裂時,囊液流出刺激周圍組織,可出現(xiàn)臉腫。囊腫破裂前可能牙齒并無明顯疼痛,破裂后也不一定有疼痛癥狀,但臉腫會較為明顯。
5. 惡性腫瘤: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,如牙齦癌、頜骨惡性腫瘤等,早期可能僅表現(xiàn)為牙齒不適或輕微疼痛,隨著腫瘤發(fā)展,侵犯周圍組織,即便疼痛暫時緩解,也會出現(xiàn)臉部腫脹,且腫脹可能會持續(xù)加重。
出現(xiàn)牙不疼但臉腫的情況,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食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腫脹。不要自行擠壓腫脹部位,防止感染擴散。應及時就醫(yī),讓醫(yī)生準確判斷病因,進行針對性治療,按醫(yī)囑用藥或接受相應的處理措施,以促進腫脹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