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腎和右腎在位置、形態(tài)、毗鄰結構、血管分布、患病幾率等方面存在不同。
1. 位置:左腎通常較右腎位置略高,左腎上端平第11胸椎下緣,下端平第2腰椎下緣;右腎因受肝臟影響,位置相對較低,上端平第12胸椎,下端平第3腰椎。
2. 形態(tài):左腎整體形態(tài)相對規(guī)則,腎門相對靠后外側;右腎因肝臟擠壓,腎門相對靠前內側,且右腎的外形可能稍短寬。
3. 毗鄰結構:左腎內后方與腹主動脈相鄰,外側與脾臟、結腸左曲相鄰;右腎內側與下腔靜脈緊密相鄰,前上方與肝臟相鄰,下方與結腸右曲相鄰。
4. 血管分布:左腎靜脈較長,橫跨腹主動脈前方注入下腔靜脈;右腎靜脈較短,直接注入下腔靜脈。左腎動脈從腹主動脈左側發(fā)出,右腎動脈從腹主動脈右側發(fā)出。
5. 患病幾率:由于位置和毗鄰關系,右腎受肝臟病變影響幾率相對較高,如肝膿腫等可能波及右腎;左腎因位置相對固定,在腹部外傷時可能更易受到直接撞擊損傷。
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護腎臟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均衡飲食,減少高鹽、高蛋白食物攝入,避免加重腎臟負擔。適量運動,控制體重,防止肥胖引發(fā)腎臟疾病。還要避免濫用藥物,尤其是有腎毒性的藥物。定期體檢,監(jiān)測腎功能,若有異常及時就醫(yī)并遵醫(yī)囑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