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陽虛和脾胃虛寒在病因、癥狀、舌象、脈象、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。
1. 病因:脾陽虛多由脾氣虛發(fā)展而來,或過食生冷、外寒直中、久病傷陽等,導(dǎo)致脾陽受損;脾胃虛寒常因飲食不節(jié),長期過食生冷,或素體陽虛,中陽不振,寒從內(nèi)生,影響脾胃功能。
2. 癥狀:脾陽虛主要表現(xiàn)為腹脹納少,腹痛喜溫喜按,畏寒肢冷,大便溏薄清稀,或肢體浮腫等;脾胃虛寒常見胃脘冷痛,得溫痛減,口淡不渴,或口泛清水,納呆腹脹,舌淡苔白等。
3. 舌象:脾陽虛患者舌象多表現(xiàn)為舌淡胖嫩,邊有齒痕,舌苔白滑;脾胃虛寒者舌象一般是舌淡苔白,舌體可能稍胖大。
4. 脈象:脾陽虛脈象多為沉遲無力;脾胃虛寒脈象常見緩弱或沉細而弱。
5. 治療方法:脾陽虛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,常用附子理中湯等方劑;脾胃虛寒治療側(cè)重于溫中散寒、健脾和胃,多選用理中丸等進行調(diào)理。
日常要注意飲食規(guī)律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防加重脾胃負擔(dān)??蛇m當(dāng)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溫胃作用的食物,如山藥、芡實、南瓜等。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寒。同時,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態(tài),適當(dāng)進行運動鍛煉,增強體質(zhì)。若癥狀嚴重,需及時就醫(yī),嚴格遵醫(yī)囑治療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