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鈣血癥的原因有甲狀旁腺功能減退、維生素D缺乏或代謝異常、腎衰竭、急性胰腺炎、藥物等。
1.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:甲狀旁腺激素分泌減少,使得破骨作用減弱,骨鈣釋放減少,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降低,導致血鈣降低。常見于甲狀旁腺手術(shù)損傷、自身免疫性疾病破壞甲狀旁腺組織等情況。
2. 維生素D缺乏或代謝異常:維生素D可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,缺乏維生素D會使腸道鈣吸收減少,血鈣降低。長期日照不足、飲食中維生素D攝入不足,以及一些影響維生素D代謝的疾病如肝硬化、腎衰竭等,都可能導致維生素D缺乏或代謝異常。
3. 腎衰竭:腎臟在鈣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,腎衰竭時,腎臟排泄磷的能力下降,血磷升高,磷與鈣結(jié)合形成磷酸鈣沉積于軟組織,導致血鈣降低。同時,腎臟合成活性維生素D減少,也影響腸道對鈣的吸收。
4. 急性胰腺炎:胰腺炎癥時,脂肪酶分解脂肪成脂肪酸,脂肪酸與鈣結(jié)合形成脂肪酸鈣,導致血鈣降低。急性胰腺炎時釋放的一些炎性介質(zhì)也可能影響鈣的代謝。
5. 藥物:某些藥物如降鈣素、雙膦酸鹽等,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,減少骨鈣釋放,從而導致血鈣降低。一些利尿藥如呋塞米,可增加鈣的排泄,長期使用也可能引起低鈣血癥。
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飲食,保證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,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、豆制品等,適當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合成。若因疾病導致低鈣血癥,需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,嚴格遵醫(yī)囑用藥,定期復查血鈣水平,以便及時調(diào)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