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萎縮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損害導致固有腺體的減少,甚至消失的一種胃部病理狀態(tài)。
胃黏膜是胃壁的最內層結構,對胃起著重要的保護和消化輔助作用。當胃黏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,如幽門螺桿菌感染、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抗炎藥、自身免疫異常、膽汁反流等,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失衡。在長期的損傷刺激下,胃黏膜中的固有腺體細胞逐漸減少,被其他類型的細胞所替代,胃黏膜變薄,這種現象就是胃萎縮。
胃萎縮可分為生理性萎縮和病理性萎縮。生理性萎縮多與年齡增長有關,隨著年齡增加,胃黏膜的功能和結構會逐漸出現退行性變化。病理性萎縮則由上述提到的各種病因引發(fā)。胃萎縮患者可能出現消化不良、胃痛、胃脹、食欲不振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,嚴重時還可能增加胃癌的發(fā)病風險。
日常生活中,要預防胃萎縮的發(fā)生或延緩其進展。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,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。規(guī)律飲食,定時定量,避免暴飲暴食。戒煙限酒,減少有害物質對胃的損傷。若已確診胃萎縮,需積極配合醫(yī)生治療,定期復查胃鏡,以便及時發(fā)現病情變化并調整治療方案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