膜性腎病和微小病變是兩種常見的腎小球疾病,在發(fā)病機制、臨床表現、病理特點、治療方法、預后等方面存在區(qū)別。
1.發(fā)病機制:膜性腎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上皮側導致的;微小病變則與T細胞功能紊亂有關。
2.臨床表現:膜性腎病多表現為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癥,水腫相對較嚴重,可伴有高脂血癥;微小病變的蛋白尿也較多,但水腫相對較輕,高脂血癥較膜性腎病少見。
3.病理特點:膜性腎病的病理特征為腎小球基底膜彌漫增厚,上皮下免疫復合物沉積;微小病變的光鏡下腎小球基本正常,電鏡下僅見足細胞廣泛足突融合。
4.治療方法:膜性腎病的治療常使用糖皮質激素聯(lián)合免疫抑制劑;微小病變對糖皮質激素治療敏感,多數患者單用激素即可緩解。
5.預后:膜性腎病的病程較長,部分患者可自發(fā)緩解,但容易復發(fā);微小病變的預后相對較好,多數患者經治療后可完全緩解,但也有少數患者可復發(fā)。
無論是膜性腎病還是微小病變患者,在日常生活中都應注意休息,避免勞累和感染,飲食上要注意低鹽、低脂、優(yōu)質蛋白飲食,同時要遵醫(yī)囑定期復查,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